《从“进步时代”意大利移民境遇看“美国梦”》一文发表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11期,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社会思潮更迭与移民史学范式变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伍斌教授。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美国梦”的讨论呈现井喷式增长,普遍持批评态度。“美国梦”与美国移民史紧密相连,甚或可以说“美国梦”的想象一度是美国吸引外来移民的重要因素,移民最能反映“美国梦”的虚...
3月7日,由校文科青年学者学术联合会、社会科学处、图书馆联合主办的“DeepSeek与科研范式转型”青年学者论坛在图书馆二楼智慧学习空间举行,来自我校相关学科的1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讨论交流。 研讨中,与会学者研讨了DeepSeek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科研范式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历史文化学院徐前进教授认为:在机器智能无限进步的时代,人类的安全地带在哪里?要...
《古埃及文明中的“法老”概念》一文发表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6期,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代埃及图谱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被《历史学文摘》2024年第4期转载,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23期论点摘编。作者为我校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葛会鹏副教授。 古埃及“法老”一词是从《圣经·旧约》传播到希腊罗马,进而走入近现代西方学者的笔端,是学者对古埃及国王称谓的误读和以讹传讹的结果。“法老”对应的古埃及文字...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礼貌话语体系构建”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5期,系我校外国语学院周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文明形态视域下的礼貌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礼貌与社会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一社会形态的“文明礼貌“诠释着文明蕴含礼貌、礼貌表征文明之道。当前中国已迈入一个新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如何构建礼貌话语体系来表征、传播...
《<管子>以“理”为核心的政治秩序建构途径及思想特征》,发表在《哲学研究》2024年第6期,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荆雨教授主持的贵州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学单列课题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思想主题转换与观念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战国中后期,如何构建新秩序成为政治思想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管子》多个重要篇章中出现的“理”是其政治秩序建构的核心概念和观念。《管子》之“理”具有对法进行本原论证的意...
《“前四史”中“大秦与犁鞬”的生成与演变》发表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10期,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古典文明与古代近东文明的交往与融合”阶段性成果,作者为我校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郭子龙教授。 “大秦国一名犁鞬”是《后汉书·西域传》罗马帝国一节的起笔,作为早期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记述,其中关涉地名考释引发百年聚讼,涉及音韵、考古、地理和历史文献学等多个领域。既有研究多局限于单...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理路”发表在《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系我校教育学部柳海民教授主持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优质均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变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后迭代升级的时代样态。优质是均衡中的优质、个性中的优质,而不是个别优质或同质性的优质,实践表征为教育发展的程度与质量“好不好”。均衡是优质性的均衡、卓...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重大贡献”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5期,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田克勤教授主持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邓小平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坚持、发展与运用,具有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杰出继承者与勇敢开拓者。改革开放后,他推动全党重新恢复实...
《论清代民生政策与康乾盛世》刊发于《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8期(总第338期),被《新华文摘》2023年20期(总第776期)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该文系我校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东北历史与文化研究团队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闫超研究馆员。 盛世之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与有效改善,而民生的改善又是盛世之治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清代统治者基于历代王朝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与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富有时代...
《基础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内涵诠释、价值意蕴与作用机制》刊发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1期,作为封面论文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首篇,系我校教育学部张聪教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正是依靠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全面开发支撑下的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模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