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18日, 由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与中国声学学会生物声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动物行为学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动物声学科学与应用大会"在长春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会议主题为“动物行为:有声、有色、有味”,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6家高校科研院所及9家企业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
2025年8月16日,著名计算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志明应邀莅临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就计算数学及与其密切关联学科的前沿进展与学院青年教师展开深入座谈。此次交流活动由学院院长冀书关教授主持,学院多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学校科技处处长郑术蓉教授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上,院长冀书关教授向陈志明院士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布局及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冀书关院长表示,学院...
近日,由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地理科学学院、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湿地生态与环境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2025年中国苔藓学术年会在我校顺利召开。共有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会议。我校副校长邬志辉教授、中国苔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力研究员、我校科技处处长郑术蓉教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白娥教授、...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孙春义教授和王新龙教授团队在多孔芳香分子笼的设计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探索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该团队针对传统亚胺分子笼的稳定性瓶颈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全芳香前体构筑策略,成功实现分子笼化学稳定性的跨越式提升。基于亚胺缩合反应的分子笼合成虽具有操作简便、结构可调等优势,但其内在缺陷始终制约实际应用:亚胺键的动态可逆特性虽赋予体系自纠错能力,却导致材料稳定性较差,容易被亲核试剂进攻...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沈宏志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量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基于双光子Jaynes-Cummings模型,创新性地将单光子共振与破坏性量子干涉机制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推导出同时涵盖常规与非常规光子阻塞的优化条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通用光子阻塞”机制。相关成果以“Universal Photon Blockade”为题,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光子阻塞(Photon Blockade)是量子光学中的重要现象...
近日,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张正祥教授团队在野火生态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聚焦中高纬度地区的极端野火事件,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候观测记录,揭示了野火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非线性阈值关系,并从阈值效应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气候变化驱动极端野火事件的新机制。相关成果以“Future enhanced threshold effects of wildfire drivers could increase burned areas in northern mid- and high latitudes”...
近日,吉林大学朱有亮研究员应邀莅临我校化学学院,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软物质分子模拟软件的创制与应用》的精彩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学术氛围浓厚。朱有亮研究员,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2013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发展软物质大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软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在Nat. Nanotechnol., Nat. Electron., Nat. Commun., Adv. Mater., ACS Nano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朱广山、张宁教授团队在高性能离子传输多孔薄膜的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燃料电池作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装置,因其能量密度高、应用范围广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离子交换膜作为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着燃料电池的工作效率。尽管现有商用膜在离子传导方面表现良好,但其高昂成本、不清晰的分子结构以及对湿度的高度依赖性,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
6月11日,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期间,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长春市北亚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半导体信息存储技术研讨会在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会议以“智启芯机遇·共筑新时代”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200余人参会,深入探讨半导体信息存储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与产业化路径。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付申成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益春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指...
近日,我校物理学院徐海阳教授团队在新型神经形态器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受人脑神经系统高效信息处理机制启发,神经形态感知系统已成为推进类脑仿生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在仿生机器人、智能假肢及柔性可穿戴领域展现独特优势。然而,传统电路系统往往需要多个器件及复杂的电路设计,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于是开发单一器件模拟类脑感知功能对发展神经形态感知系统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光控纳流体人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