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学的学理逻辑与构建路径》刊发于《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1期,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2期《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构建之学理抉原》之姊妹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与整体特征研究”(24&ZD222)阶段性成果,作者为我校重点建设学科方向“中国早期文明史”团队PI谢乃和教授。
古典学作为近代西方学术分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传入中国后逐渐建制化和学科化,经历了从“西方古典学”单一研究到“中西古典学”并行、再到“中国古典学”自觉建构的历程。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可通过摒弃西方中心论的文化立场并抽绎中国古典知识体系的本原传统及其内在学理加以构建。中国古典学学术体系应回归本土古典知识体系本原传统进而构建“大小古典学”分层框架,主要由以中华古典研究为中心的“小古典学”、古典及其传承过程中所反映的古代文明各方面的“大古典学”和传统古典学术方法论三部分组成,其核心则是以先秦“六艺”为根基的经史之学。“大小古典学”相辅相成,既与西方古典学内涵相通又凸显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典学的方法论体系主要通过扬弃传统经史“考据”“义理”与“辞章”三者兼具的“器道一体”研究范式来构建,这种立足中国古代经典结构而来的方法论通过“缘器以求道”进而实现“器道合一”。构建自主的中国古典学还需在学术求真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实现“器道互融”,既复原古典本原又回应现实关切,不仅意在对中国古典及其文明传统的“精确性”认知,而且力求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前提来实现世界诸文明的交流互鉴,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学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也贡献中国古典智慧。
该文及其姊妹篇作为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召开后《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特约稿”,刊发后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被《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代表性论文之一、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25年第5期全文转载、民盟中央授予“2025年度第十六届民盟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作者先后受邀以中国古典学为主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主办的“郭沫若与中国史学百年历程”学术研讨会和河南大学主办的“面向未来的人文语义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诠释与历史叙事”全国青年学人论坛等作大会主旨报告,受四川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复旦大学MPA名家论坛等邀请作专题学术报告,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进程中的“东师话语”。
初审:栾东阳
复审:王子刚
终审: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