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兴,现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4年9月被学校授予2023-2024学年(第九届)“教学优秀奖”荣誉称号。

张洪兴老师是1990年从沂蒙山区考到东北师大的,他有时说自己是“闯关东”来的,很多年以后他还能想起当年挤火车时的情景。大学毕业后,张老师教过高中语文,当过文字秘书,干过行政事务,但最终还是走到了大学讲台上,勤恳地教书。他有过十几次一天上10节课的经历,晚上下课时连脚都不想挪动。他回想时常说,那时还年轻,应该多干点儿。
张老师中小学时,除了教材外没看过几本书。初中时,偶然在一张废报纸上读到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觉写得太好了,读了几遍,背了下来,几十年后都还记得非常熟练。他常常感慨,年轻人的记忆力真是好啊!张老师给本科生上课时提倡背诵,并且亲自检查背诵情况,听到学生们背完《离骚》《大学》《中庸》《老子》甚至《论语》之后,总是大加赞赏。他检查学生背诵的时间甚至比上课的时间还要多,却没有一节课时的报酬,但他乐此不疲。张老师总是强调,年轻人记忆力好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经典。他说,这就是熏陶,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人格养成!
张老师主要给大一本科生上课,常以“过来人”的身份,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他说,核心素养是通过大量阅读、写作养成的,而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亦是一种习惯,这些是百度搜索、电子游戏无法给予的;一定要去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是经过无数人学习、检视过的,而快餐文化、网络文学大都只是消遣,并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能力与水平。张老师讲《史记》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们去读七十列传,去体悟中国先人们的悲欢离合。要从生命中去感悟生命啊——他总是有些感慨。
现在,张老师已经是老张老师了,但他依然站在讲台上,关注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期待着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理念解读: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上课并努力上好课是天职,应因材施教,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在各教学环节认真负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人文学科教师,讲授知识应与培养人格并重,以人为本,通过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努力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优秀奖,用于表彰在我校工作5年以上、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积极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