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署名文章《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师范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2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网络编辑:钞真妮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5年第17期刊发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署名文章《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师范教育》。文章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的新要求,围绕“教育强国,师范何为”的时代命题,系统阐释了东北师范大学对“主动应对新时代师范教育新挑战、准确把握新时代师范教育新内涵、探索新时代师范教育发展新路径”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全文如下:

《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17期目录


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师范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打造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回应人民高质量教育期待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筑牢教育强国建设根基的战略任务。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肩负培养时代新人和大国良师的双重使命,是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连接点,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中具有旗舰效应,发挥“压舱石”作用。在学龄人口变动、AI浪潮冲击及教师教育开放的时代洪流中,高师院校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主动应对新时代师范教育新挑战

  在教育强国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上,教师教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主体。站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支撑作用,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发力点。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全民素养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新的时代使命。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格局中,师范院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师范院校一直是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主力军,在确保中小学特别是薄弱地区师资稳定供给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在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方面对非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发挥着辐射引领作用,特别是师范院校所形成的师范文化对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师德师风养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强不强,关键看是否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师范院校。然而,随着教师教育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大学持续开放、AI技术革命下智能教师日渐成熟、学龄人口变化下不同学段教师供求不平衡引发的对教师能力的新需求,迫切需要师范院校自我变革、迎头赶上。师范院校应主动超前布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重塑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与战略地位,把高质量教师培养作为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符合时代需要的师范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师范教育的办学质量,担当起推进教师教育创新与变革的时代重任,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

准确把握新时代师范教育新内涵

  面对教师教育的多维挑战,东北师范大学围绕“强国建设,师范何为”的时代命题,系统思考和探索了新时代师范教育应当具有的新内涵,认为新时代师范教育应当葆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要彰显师范教育的开放性。新时代不仅需要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更需要师范教育自身的开放。师范院校要努力构建主体开放、知识开放、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主体开放就是师范院校要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科研院所及中小学校等主体广泛深度合作,搭建高水平协同育人网络,提升教师培养的学术厚度与创新活力。知识开放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基础教育实践前沿动态,努力构建具有融合性、前沿性、高阶性与挑战度的现代师范教育知识体系。对外开放就是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强化中国师范教育理念、模式和经验的对外输出和传播,建立基于双向互鉴的师范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融合性。学生面对的世界是整体性的,遇到的问题也是跨学科的,如果专业课程分类过细、知识过于分割,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师范教育要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性、集成性、涌现性,重视原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高课程的融合性、前沿性、高阶性与挑战度。只有学习较高难度的课程,才能让师范生以知识为载体,在反复思考琢磨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因此,要打造基于高位学科理解与学科思维的师范教育课程,推动“知识—能力—价值”的提升转变,推动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深度融合、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转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要强化师范教育的贯通性。适应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我国原有的专—本—硕教师教育学历层级体系亟需向本—硕—博新三级教师人才培养体系转变。分段设置的教师人才培养层级体系难以发挥贯通培养“4+2>6”的整体优势,教师素质能力的高阶性亟需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得到彰显。优化贯通性的核心在于破解师范教育学段衔接性不够、发展进阶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本研衔接6年一贯的纵向贯通、职前职后的生涯贯通以及大学—政府—中小学(U—G—S)协同的横向贯通来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四要推进师范教育的数智化。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学校教育教学形态。人工智能不可能淘汰教师,但是却会淘汰不懂得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谁能率先回答好人机协同时代“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并超前培养会人机协同教学的教师,谁就会在未来的教育科技人才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引领人类教育新未来。师范教育数智化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系统性重塑教师人才培养规格和过程链条,构建以数智技术为支撑底座、以培育未来教师为核心目标的师范教育新形态。立足未来人机协同教育场景,强化师范生数智素养的系统培育,引入AI教学辅助系统,深度整合中小学名师、学科专家及教育专家的实践智慧与专业知识,训练具备海量教师教育知识,集成导学、助学、伴学功能的师范教育智能体,应用中小学教学场景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影像智能分析技术,为学生提供便捷、沉浸式的真实教学情境体验,助力师范生适应人机协同教学新生态。

探索新时代师范教育发展新路径

  师范教育要担当培育大国良师的崇高使命,就需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教育发展新路径。东北师范大学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入手,进行了以下思考和探索。

  一是打造“五力”复合指向的创新型教师培养规格。培养规格作为教师培养的蓝图,在师范生培养中具有导航作用。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展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期践行的“尊重·创造”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聚焦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五力”复合素养,重构了学科素养、教育素养、数智素养、人文素养交互联动、转化融合的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规格体系。“五力”即以“思政引领力”为价值根基,以“学科理解力”为专业基础,以“教育转化力”和“实践创新力”为外显表征,以“反思研究力”为发展动力。思政引领力是“经师与人师合一”价值的内核,是师范生以自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引领铸造学生精神世界的价值塑造力,它决定着教师德性素养的高度。学科理解力、教育转化力、实践创新力是教师学科能力的内核,它需要师范生掌握扎实宽广的本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在对学科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具备从学科发展史、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前沿进展以及跨学科视野认识和理解知识,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原理性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开展科学探究,能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思想方法向丰富的教学实践形态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问题探究过程、思维建构过程、知识发现过程和价值塑造过程,它决定着教师素养的长度。反思研究力是教师成长的内核,包括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实践观察力、批判性思维、成长型思维等,能以国际化视野、自主性认知研究和解决动态变化中的复杂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它决定着教师素养的广度。

  二是构建“三重”逻辑统合的现代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代师范教育开放、融合、贯通、数智属性的关键途径。新时代师范教育课程要锚定教师“五力”素养模型,从课程的知识逻辑、思维的建构逻辑和育人的教育逻辑重构课程体系。首先,基于课程的知识逻辑打造具有融合性和前沿性的师范教育课程。强化课程的融合性,目的是通过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每个人的知识图谱和能力图谱都是自主建构的结果。传统的学科内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无法形成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导致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只能用点状的知识去解决局部的问题,而不能综合性地运用知识体系去寻找最优的问题解决路径。传统的文理艺体类课程、学科类与教育类课程,特别是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新兴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度不足,难以形成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整合、集成与涌现,导致师范生在面临复杂的教育问题时,只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不能形成高位降维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的前沿性,把学科本体、学习科学、教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建立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师范教育的课程联动体系,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前沿课程成果、优质教学资源。激活学科集群优势,全力推进学科交叉,用高水平学科建设反哺教师教育,建设教师教育特色学科集群,通过学科集群联动协同支撑师范专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教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保障机制。前沿性与融合性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知识进步的鲜明特征。其次,基于思维的建构逻辑打造具有高阶性和挑战度的师范教育课程。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思维建构的过程,而“挑战原有思维方式”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追求。师范生要具有优异的教育转化力和实践创新力,具有在动态变化的情境中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适应性和变通性,唯有通过富有高阶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设计,才能打破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激活深度思维和主动建构潜能。要构建本硕博贯通进阶的课程体系,建立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项目式学习体系和基于逻辑推理的深度学习体系,通过多样化教育实践场景和思维逻辑困境,提升师范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学水平。最后,基于育人的教育逻辑构建过程性和数智化的师范教育课程。UNESCO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应局限于狭隘地传授事实和信息,而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应用与创造过程中来。育人实践是创造性的,要通过原理性知识的多场景应用,发展师范生对具体情境做出判断、推理并提出假设或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注重“知识形态”向“问题形态”,“问题形态”向“思维形态”,“思维形态”再向“方法形态”的转化,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课程要坚持数智驱动和方法创新,推动建立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实现教学资源精准推送、学习路径个性规划和学习过程动态诊断,通过技术加持引导和促进师范生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

  三是要探索“纵横”深度交错的三全化师范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本硕博全学段、职前—职初—职后全生涯、大学—政府—中小学(U—G—S)全场域的开放式教师培养模式,是引领师范教育转型升级、构建适应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开放式师范教育的关键抓手。首先,建立本硕博贯通式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回应教育强国战略对研究生层次教师新需求,建立本硕博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分层设计、课程体系螺旋进阶、实践体系循环深化、研究体系阶梯递进等逻辑重新设计培养方案,实现教师长周期培养。其次,建立职前—职初—职后全生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体。在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系统提升、持续发展为着力点,构建职前、职初、职后有效衔接的教师职业发展“连续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和全环节支持,探索现代化、立体式的终身学习培养体系。最后,建立“师范院校+”多主体、全场域横向协同的教师培养共同体。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括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等,各主体要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构筑共生协同的发展共同体。要协同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与高新企业,实施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五力”复合素养。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为师范生提供前沿知识学习机会;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协同,譬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共建东北地区“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共同体,全力提升师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与国内外高水平中小学校协同,建立大学—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发优质教育实践基地,科学预测各地教师需求,做好招生—培养—就业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东北师范大学打破校内与校外壁垒,经历十余年建设了覆盖全国18个省、51个县区、260所学校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构建了多主体协同培养网络,为师范生高质量发展提供全场域的成长机会。


原文刊发于《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17期,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

附:原文链接

初审:武 昕

复审:沈 迪

终审:李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