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对853名国际学生,尤其是在校的393名国际学生高度重视,紧急响应,召集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汉学院、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校医院、国际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等参加的工作会议,迅速下发中英文版的微信推送告知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相关情况,精准筛查国际学生数据,对在校国际学生进行生活帮抚和心理疏导,安置临时返校的国际学生,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国际学生的服务管理。
迅速响应,全校一盘棋
与中国学生不同,国际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性给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近六成国际学生假期不回家,选择到中国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短期旅行、探亲访友,出行地点多,接触人员复杂。
为了精准筛查国际学生信息,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调国际学术交流服务中心及20个学院(部)等100余名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进行筛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在线上建了5个工作群,分别关注学生动态、返校、数据统计等信息,100余名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工作群,并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摸排本学院(部)学生动向,并在工作群实时更新数据。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一些国际学生最初不愿意向老师告知自己的假期安排。为了确保信息详实准确,线下20余名工作人员到国际学生宿舍进行逐一排查。从1月29日至2月3日,经过100余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统计,学校精准掌握了国际学生的动向和身体健康状况。
细致帮扶,一个也不能少
心理学院西班牙籍硕士研究生从泰国旅游回来,经由北京返回长春,因接触的环境和人员比较复杂,回校需要隔离。受到网上一些不实信息的影响,这名留学生一听到需要隔离,情绪十分激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学院老师细致耐心地给他解释隔离的状况,“学校已经启用了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大楼,条件与你住的宿舍是一样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你和其他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会统一配送一日三餐,保证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可以上网,与亲朋好友联系……”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劝导,这名国际学生主动搬进了隔离宿舍,他在与负责老师聊天时说,“我为之前的不理解、抵触道歉,现在终于认识到了学校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祝老师们平安健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现今,微信群里一条条来自不同国家国际学生的消息,让老师们十分感动和欣慰。
目前,学校隔离的国际学生有40余人,除了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学校还组织了一支心理团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除了隔离国际学生,在校的国际学生还有393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调后勤管理处开通假期已关闭的校园超市,对于超市中没有的商品,进行订单式服务,由超市工作人员统一在校外采购回来后,分发给学生。
对在长以外的国际学生,学校积极联系当地高校或社区,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经管学院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1月20日到达武汉后滞留在武汉,身上现金不足,学校及时联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妥善安置该生在武汉的住宿及日常生活;经管学院加蓬籍本科生,看望居住在沈阳的哥哥,随着疫情的发展,该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联系其所居住小区所在社区,为其送来口罩等防护物资。
勇担使命,守护学生安全
寒假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景萍声带上有一个结节,医生要求她禁声,但她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奋战在工作一线,协调校内外为国际学生争取防护物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党员孙德胜,爱人是医生,工作异常繁忙,孩子年幼体弱,年前刚刚出院,年后又患肠胃炎和感冒,但他克服家里的困难,每天来校,日夜奋战,为学校近500名在校国际学生提供帮助。
“有一名返校国际学生刚到学校,但手机没电了,联系不上……”1月30日凌晨一点,国际汉学院副院长、党员刘涛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把这一情况告知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百元。两人冒着零下二十几度凛烈的寒风,火速赶到净月校区,寻找这名学生,踏着星空,在净月校园寻找约30分钟后,委托给辅导员毛世帅带到本部校医院进行体检、隔离,两人又赶往长春机场接另外三名国际学生。
面对各项急难险重工作,每名工作人员都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党员干部更是冲在一线,身先士卒,用责任和担当倾力守护学校国际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誓要保护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请国际社会放心!”这是学校留管人员在疫情面前许下的庄重承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