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典型 | 提高政治站位,在主题教育中,推动我校体育场馆工作全面升级换代——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9-12-06 供稿单位:综合体育馆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指出:“开展主题教育不能学归学、说归说、做归做,衡量实际成效的根本标尺就是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

一、特色党课,找准身份定位

  10月16日,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丁海波紧密结合职业特色,率先开展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教育思想解读”的专题党课活动。课上,丁海波系统地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教育的诸多重要讲话,并透彻地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6字体育教育理念。

  结合党课,管理中心全体人员进一步明确身份定位:核心身份是管理者,要敢管善理,勇于担当;基础定位是服务者,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双一流”;最终使命是教育者,要积极融入到立德树人、体育塑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

二、学习讨论,找准工作定位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著原文集中学习中,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注重政治效果,考虑政治影响,坚决防止和纠正把政治和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政治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
  2015年6月,学校体育场馆实行“一体化”整合后,管理中心的工作职责由1个2.5万㎡的综合体育馆,全面扩增到两校区、19个体育场馆场地、12万㎡。
  通过集中学习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到目前为止,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并没有完成实质性的变革和精准工作定位,部门名称应更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工作定位应由“服务经济社会”调整为“服务办学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东师“4222”工作模式,即40%的工作要给体育教学训练,20%给校内单位使用场馆,20%给师生课余体育锻炼,20%服务经济社会。

三、调查研究,解决瓶颈问题

  主题教育,不能只解决工作中的一般性的泛泛问题,而是要解决制约工作发展的核心瓶颈问题。目前,制约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事业发展的两大瓶颈问题是:体育场馆的出借出租问题和课程安排问题。
  党支部结合主题教育,展开了直扑一线、直奔重点、直面主题的调研。针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支部书记丁海波和副书记孙阳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逐一解决。丁海波负责解决校外单位使用场馆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起草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出借、出租管理办法(暂行)》;孙阳则负责解决校内单位使用场馆尤其是课程安排的相关问题,起草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管理办法(暂行)》。管理中心党支部用制度解决了瓶颈问题,增强了体育场馆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四、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党支部用严明的制度巩固了主题教育的相关成果,建立了长效机制,以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第一,起草了两项校级制度。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党支部为提高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水平,出台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出借、出租管理办法(暂行)》和《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管理办法(暂行)》两项校级制度。
  第二,综合改革十一条。10月21日,出台了《20191021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综合改革方案(11条)》,对管理中心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第三,党员干部“七不准”。针对部门主题教育中发现的实现问题,出台了《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党员干部“七不准”》。
  第四,检视问题5+3+1。党支部以“真抓实干、刀刃向内”为原则,制定了《综合体育馆管理中心党支部主题教育问题清单列表》,要求领导班子每人5项问题,领导干部每人3项问题,党员每人1项问题,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员重视的自我检视、边查边改工作状态。
  第五,特色工作“五个一”。管理中心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在主题教育期间做到:一、研读一篇理论原文;二、进行一次深入调研;三、找准一个瓶颈问题;四、解决一件实际问题;五、为师生做一件好事。
  第六,扩大战果,首次发出东师的声音。在主题教育深度挖掘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高质量论文《高校体育场馆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心主任丁海波受邀于12月6日在海南三亚“2019年IRIET中国体育场馆研究院年会暨中国体育场馆学术大会”上做大会主题发言,中心成立10年来,首次在全国高校同行中发出东师声音,贡献东师智慧,分享东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