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主题教育中,中心党支部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通过制定详尽的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探索构建“学、研、检、联、情”五环联动主题教育模式,形成了支部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支部党员与困难学生共同进步、资助中心与兄弟单位全员育人的党建工作特色。
一、以学为先
开展7次集中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学理论制度与学业务政策并进,将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性学习相结合,全体党员以“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规党纪”“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资助使命”等为主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论述》、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
讲授3次党课,师生共同进步。坚持将支部党员学习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班子成员不仅给支部成员讲党课,还给困难学生讲党课。之所以要带领学生一起上党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了解党的教育和扶贫政策、了解资助工作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爱国感恩情怀。
二、以研提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有效推进工作发展,中心党支部从受助对象、基层工作者和合作单位几个不同维度着手,利用学生活动和资助专员业务交流会等契机开展多场专题调研。
紧紧围绕学生需求开展专项调研。组织困难学生、学生干部开展座谈调研,并针对个性化资助项目实施满意度开展线上调研,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成才需求。
组织资助专员开展工作调研。聚焦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等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各学院(部)资助专员开展主题调研,研究讨论如何有效提升资助工作水平、破解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瓶颈性问题。
与中国银行开展主题调研。双方就如何更好地为我校贷款学生服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支部共建的合作关系,今后将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务。
三、以检促改
结合校内巡察检视问题。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我校党委第二轮校内巡察,中心党支部从领导班子到普通党员深入开展检视问题,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对照党章党规和师生对资助工作的新期待,深入查找领导班子和党员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针对调研和检视问题中发现的政策制度体系不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贯彻落实不到位、工作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全员育人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深挖症结根源,制定问题清单,逐项研究整改措施,坚决做到有漏必补、即知即改,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四、以联共建
加强支部共建合作。资助育人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环节统筹协调的育人机制。多年来,依托以我校三级管理的“大资助”育人体系,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校内外多方力量的支持和肯定。在活动中,中心党支部充分发挥资源融汇优势,联合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党委、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中快餐饮集团、中国银行自由大路支行等多家兄弟支部合作共建,认领学生,开展“微心愿”助学活动,共捐赠一体机电脑、学习生活用品及助学金等价值10余万元,为100多名学生实现了微小心愿,全力打造素质支持与财力支持并举的全员育人格局。
五、以情暖心
资助工作是传递温暖和真情的工作,对待困难学生,我们既要满溢着爱,滋润他们的心田,更要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使其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这是由资助工作特殊性质所赋予的,也是所有东师资助人不能忘的初心和使命。
开展“暖心行动,温暖为你而动”大型资助项目。以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为第一要务,办实事办好事,组织发放羽绒服、棉鞋、棉马甲、热水袋、暖瓶等冬季物资共计1600余份,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解决过冬难题。
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支部党员来到爱心超市做志愿者,全过程体验购买和销售环节,通过完善选购流程,全面提升爱心超市的管理规范水平和学生购物体验。
多种形式开展爱国感恩教育。组织受助学生收看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大型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并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领略祖国繁荣发展史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和奋斗者投身国家事业建设的精神风貌;制作“感恩中国资助,青春告白祖国”大型感恩留言墙,为学生提供畅谈资助故事、真挚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和美好祝愿的感恩平台。
学生资助始于资助,成于育人。多年来,我校始终引领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方向,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党委的领导,所有学工战友们的倾情付出以及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心党支部将把本次主题教育与校内巡察工作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我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忘扶贫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力打造让组织放心、令学生满意、全社会认可的东师资助育人品牌,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