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疫扶贫合力攻坚,助农助教决胜小康。2019年8月,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定点扶贫高校,对接吉林省通榆县为其提供帮扶。自结对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精准对接通榆县需求,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合力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近日,我校扶贫干部鄂义强、王帅带着组织的信任、学校的嘱托和通榆县的厚望,担任通榆县副县长、瞻榆镇东关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们将自己亲历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缉成一篇篇饱蘸真情的扶贫日记。为此,我们开辟“扶贫札记”专栏,透过一行行温润人心的文字,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让我们共同体味脱贫攻坚的酸甜苦辣,了解扶贫工作中感动故事,认识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意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贡献东师人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脱贫攻坚助力。
东关,我们来了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晴转多云
王帅
自今天起,我和鄂义强老师组成的扶贫工作小组正式成立。因鄂老师挂职的组织程序尚未完成,因此初到通榆县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就要在瞻榆镇同工作、同生活了。他开展工作的重点是通过与镇领导加强联系,了解当地扶贫工作的情况,我则是侧重深入了解东关村的相关情况。
清晨5点40分,按照我们两个的约定准时起床,用跑步开启全新的一天。与昨天飞沙走石不同,一早的清新空气、蓝天白云让人感觉格外舒服。
从镇里一路跑进东关村的一个自然屯,乡间小路上停着一辆货车,工人将车上的树苗按照指定位置一棵棵地卸下,再栽进路旁整齐的树坑。我们从中间穿过,他们用质朴而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在农村鲜见的晨跑者。
往前不远,一家家农户就在眼前,鄂老师的老家在农村,对这样的环境再熟悉不过。他一路上告诉我如何从院子的情况判断农户是什么样的家庭,通过观察柴草垛是否整齐、房屋修缮的情况、菜园子是否耕种等,都可以初步判断这家农户的生活状态。
上午,瞻榆镇政府李占双镇长亲自送我去东关村报到,鄂老师也一起同行。报到前,我们到了东关村最远的一个自然屯——庞家窝铺,第一次见到了正在那里协调一户危房改造项目的东关村书记兼村长采维东。初见采书记,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不高的个子、壮实的身材、黝黑的脸庞、沧桑干裂的大手,一个典型的农村干部形象。几句寒暄后,他向镇长介绍了眼前这所农户的危房改造情况,虽然很多术语听不太懂,但能感受到他们交流间透露的直爽干脆。
“一起回村上吧”镇长说。到了村委会,镇长向我们介绍了正在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张宇,他来自通榆县扶贫办,在东关村工作已经2年多了。介绍过后,镇长带着鄂老师去各村巡视危房改造进度,我留了下来。
在张宇的介绍下,我开始依次认识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李永成,驻村工作队队员,年龄稍长,话语不多,被大家称为“二哥”;徐冬雪,驻村工作队队员,高高的个子,会一直用淳朴的眼光看着你,带着独特的憨笑;张兰兰,大学生村官,本村人,戴着口罩礼貌地与我打着招呼。
在介绍中,我还了解到东关村班子成员不仅有村支书、村长,还有副书记、会计、妇女主任、治保主任、民兵连长、计生委主任、文书、各社主任等人员,如此齐整的人员配置是我未曾想到的。除此之外,东关村是刘振兴县长的包保村,县政务服务局还是这里的包保单位,每天都会有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从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村参与工作,同时镇里的好多干部在村里也都有包保任务,这为东关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外援。
此时,来了紧急任务,张宇带着几个人开始忙了起来。我的眼睛和耳朵在全力采集一切能够看到、听到,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通过挂在墙上的宣传板,我了解到东关村位于瞻榆镇东北1.5公里处,全村幅员面积27.63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屯,农户499户,人口1193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有葵花、玉米、豇豆、打瓜、谷子、花生等,畜牧业也是当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主要养殖品种为小尾寒羊。
通榆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东关村是深度贫困县下辖的深度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户,共计213人,贫困发生率为0.17%,其中110户、211人已脱贫,目前仍有1户1人未脱贫。
此时,我对东关村有了一个初步判断:这是一个脱贫成效突出的贫困村,一是村子的政治生态很好,村支书扎实能干,村班子和谐团结,有着较强的内生动力;二是东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是通榆县脱贫的重点,汇聚了各方支援力量,这是加快当地脱贫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这么好的工作基础,下一步,我需要多听、多看、多走,深入全面地了解东关村,寻找适合对口扶贫的工作点位,为学校下一步扶贫工作做好信息收集和政策咨询。
此时,我不禁心中默念:东关,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