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拜占庭文学文献翻译与文学史书写”举行开题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9-06-24 供稿单位:社会科学处 撰稿:杨丽娟 网络编辑:王晓 浏览次数:

  6月9日,由我校刘建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拜占庭文学文献翻译与文学史书写”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吉林大学刘中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郑克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意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众议研究员、程巍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王克非教授、浙江大学许钧教授、聂珍钊教授、吴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杨金才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郑体武教授、查明建教授、宋炳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建波教授、复旦大学孙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等。学校社会科学处相关负责人、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和部分师生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语境下,在“新文科”理念的统领下,围绕项目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会上,刘建军教授详细地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设计、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他认为,拜占庭文学是公元4世纪初到15世纪末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在拜占庭帝国及其影响范围内,主要使用希腊语,也包括使用其他语言创作的,具有文化相似性的文学。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两种关系的分析和解读。一是如何看待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地中海地域文化这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定位拜占庭文学与环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学,如西欧文艺复兴文学、斯拉夫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以及阿拉伯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刘建军教授指出项目的研究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该研究注意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学在其辉煌阶段之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学界本领域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对拜占庭文学的研究,可以依托特定文学领域内的学术探索,来破除“西方中心论”,为理解该地区今天冲突频发的内在原因提供理论阐释。

  与会专家对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课题组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予以充分肯定,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们赞同并深入阐述了刘建军教授将拜占庭文学中所表现的冲突的本质视为经济、政治和军事冲突,而非“文明冲突”或“文化冲突”的观点。中国学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学者亨廷顿等人所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所存在的误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在拜占庭文学研究领域力图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努力。中国的拜占庭文学研究,要在提炼中国人的学术话语和理论话语方面下功夫,形成研究的方法论。同时要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融通中外”的态度,建构我们的话语自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提出的拜占庭文学研究的创新性意义,进而推及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专家们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存在厚今薄古的弊端以及同一论题重复性研究过多的问题。造成了学科的不完整,也直接导致了对西欧中世纪文学真实情况的误解。因此,项目的获立和研究的开展,在外国文学研究和外语学科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专家们也对项目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指出由于拜占庭文学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语言多样,研究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材料的占有、选择和梳理方面,要格外下功夫。

  最后,课题负责人刘建军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专家们的指导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和领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