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展示 | 依法治国,治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10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网络编辑:王晓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具有东师特色的“金课”。近期,“东师新闻”栏目以访谈、侧记等形式,陆续对学校首批6个示范课堂进行展示,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依法治国,治什么?

授课教师:政法学院教授 宋海春


  记 者:本次教学与以往有哪些不同?在教授本堂课之前,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宋海春教授:为了更好地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本次课堂不仅局限于某一个课堂、某项内容,而是在对原有课堂进行研判的基础上,对整门课程进行系统的把握和思考,是一个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于一体的课堂。从教师方面看,需要重视以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帮助。从学生方面看,需要在学习中既不能盲从教师、书本和已有的经验,也不能在未经反思和探究的情形下对知识确定性地接受,要勇于坚持批判性思维,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惯势,适应本课堂的新变化,我首先积极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和请教。在高夯、郭凤志等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将课程内容由原来的“中国式的法治”到“依法治国的内涵”再到“依法治国,治什么?”逐步细化和具体化,使课程内容不仅仅是“量”的缩小,更是“质”的升华;其次是与法学专业的教师同行反复研磨教学内容。在与法理学尹奎杰教授、民商法学赵小芹教授、刑法学刘亚娜教授、行政法学的宋双、王箭副教授的多次交流中,我逐步感到多学科多方位的知识交流,使得教学内容开始立体化起来,课程内容的厚度也大大增加了;再是从自身的宪法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层面,注重育人价值、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融入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和设计。

  记 者:为什么这样设计您的课堂?

  宋海春教授:一般说来,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的两大基本内容。而规范国家权力的目的,也就是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而依法治国实质是依法治权。而依法治权恰恰体现了宪法“规范国家权力”这一基本内涵,它有机地统合了宪法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宪法法理、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宪法实施,这也是宪法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因此,选择“依法治国,治什么?”作为本课堂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上看,有利于把握宪法的基本要旨,使学生深入把握依法治国的实质在于依法治权,也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学的教学目的;从能力培养上看,有利于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反思依法治“Χ”;从价值塑造上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深入领会中国的法治精神。

  本课程注重在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国”字的概念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依法治国“治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自主逻辑推理出依法治国即依法治权,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依法治“Χ”的不确定性与法治风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注重促使学生始终坚持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

  记 者:在讲授这堂课的过程中,您发现学生们的表现较以往有哪些变化?您认为原因何在?

  宋海春教授:本课程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依法治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内容,但本课程只研讨“国”一个词,要求学生思考依法治国的对象(即“治什么”),这本身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们都会积极利用既有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们在高考前的学习大多是在将知识确定化,而忽视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这一特性的认识和把握。二是学生们多年养成了积累确定性知识的习惯,而缺乏探究这些确定性知识“何以确定”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大学传统的“演绎法”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大多不需要花费心力去思考就能“等”到想要的答案。而“创造的教育”倡导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基于兴趣的内生学习动力,这正是学生在本课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记 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您对“创造的教育”理念有了哪些新认识?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

  宋海春教授:曾有科学家说过,这个世界上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知识的确定性只是相对的,是在不确定中趋向于确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校倡导的“创造的教育”正是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知识的运行规律,强调教育不只是那些确定性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创造性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在写作上往往“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容易堆砌概念、罗列知识,缺乏自主性思考,缺乏批判意识。而“创造的教育”恰恰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剂良药,它能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思维和实践经验,提高其创造的能力。

  如果说“尊重的教育”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尊重和遵循,那么,“创造的教育”就是对习惯于“重演绎轻归纳”教育模式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应当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的系统改革。这对教师颇具挑战性:既要明晰如何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也应当积极参与“创造的教育环境应该如何营造”,更应当勇于探索“教师应该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