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展示 | 自由贸易与其他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19-07-09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网络编辑:王晓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具有东师特色的“金课”。近期,“东师新闻”栏目以访谈、侧记等形式,陆续对学校首批6个示范课堂进行展示,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自由贸易与其他社会价值

授课教师:经济学院讲师 薛狄


  记 者:授课之前,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薛狄老师:此次示范课堂讲台上的二十几分钟,是之前对授课案例和导入素材选择的适当性和针对性、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实施效果的预期进行反复推敲与揣摩的结果。

  首先,关于导入素材的准备上,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导入素材上我甄别了大量和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最终结合我们国际经贸专业学科特点选取了当下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美国近期单边行为和中国2019年开年大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人类发展观作为导入素材,从课堂的伊始就渲染了一种氛围——当下要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理解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其次,对于能够突出主题的案例选择上,要对大量关于GATT20条的相关案例进行甄别,选取难易程度适于本科生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同时,出于本节课特殊的教学要求,还必须甄别出两个针锋相对、可大做文章的对比分析案例,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冲击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多的思考,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以往也提倡并且也实践案例教学,在我的WTO课程中,每种制度、甚至一个关键概念也都运用案例分析,但主要是在教师主导下完成的。但此次的案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让学生从课前就开始,至始自终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在课前要求学生建立阅读小组,针对老师布置的相关问题,对近700页的英文原文专家组报告和上诉机构报告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课上不论在两个案例的事实分析还是在法律分析环节都由学生主导完成,而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启发学生对两个案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反思,从而使生成结论水到渠成。

  记 者:为什么这样设计您的课堂?

  薛狄老师: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本课堂第二点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比”。以往我们讲某种制度可能仅用一个案子来说明,但本节课我们要生成高于课本的具有可研性和探讨意义的结论,是在对争端解决不同时期对类似案子的不同处理的考察、对这一动态发展变化的对比分析中完成的。

  现在我们教的学生头脑灵活,互联网信息技能也不差,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教师面临的是生活在信息泛滥中的孩子们。我们以往仅是知识识记、就某个知识点的单一案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口味和需求,但从WTO四百多件成案中选取典型案例、尤其是对多边贸易体制制度和理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等大量信息中甄别出对学习主题最有用的信息又是学生能力不及的,需要教师引路,这种引路体现在:

  第一,搞研究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用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对于WTO案例分析亦不能从国内的二手资料入手,以免出现以讹传讹的错误和偏差。因此,我训练学生阅读争端解决报告的英文原文,也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国贸学科中的工具性意义和地位,强迫学生学好英语,也体现在课程中视频导入素材是美国NOAA的英文素材,教师全英板书,强调关键英文术语。

  第二,这种“引路”体现在“价值引领”和“知识引领”上。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多边贸易体制争端解决对GATT20条环保例外适用的变化来体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全球发展理念的转变与多边贸易体制相互建构的意义,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启发学生跳出经济贸易利益至上”“美国独大这种对WTO固有的思维定式,让其多一些反思,去深刻理解WTO当下逐步具有的发展包容的内涵,去深刻理解中国以符合WTO适用环保例外条款的逻辑构建符合产业高质发展、国民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产业和市场政策的意义,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当然前提是对“第20条是什么”“其功能和性质的分析为前提,也就是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

  因此,总体上本节课是以学生对争端解决报告的深度课前阅读为前提,以学生课上对案例的事实和法律分析为全程推动力,以老师课前指导阅读、课上启发和引导学生反思,进而生成结论为结果,从而尽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实现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渴求性的思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记 者:在授课过程中,您发现学生们的表现较以往有哪些变化?

  薛狄老师:课上提问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分析和法律分析,学生能够自信而切中要害地回答,这真的印证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因为课程期末评价体系的改革给教师更多的灵活性,课前自主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学生而言是充分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确实史无前例地提高,而且在老师的一系列对比和引导下,最后生成结论的环节看到学生真的听懂了老师这样独具匠心的分析意图,看到了他们愿意表达自己观点的渴望和欣喜,真的令人感动和欣慰。

  记 者:通过教学实践,您对“创造的教育”理念有了哪些新认识?

  薛狄老师:“创造的教育”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所生成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贯彻到各个教学环节,甚至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环节。我们不是撒开缰绳任其天马行空,应是有指导,利于主题分析的,有绩效考核的;另外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授课方式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激情,以及是否匹配其能力;高深莫测和所处教育阶段不对接的教学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只能算教师的“孤芳自赏”。只有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在教学中有所“生成”,这种“生成”更体现于对既有认知归纳总结之上规律性的内容,也可能体现在学生反思与思辨能力的提升,甚至体现在教师科研中所受到的教学的启发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