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具有东师特色的“金课”。近期,“东师新闻”栏目以访谈、侧记、撰文等形式,陆续对学校首批6个示范课堂进行展示,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教学感悟
授课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鲍永利
在2018年秋季学期,学校举办了“课堂革命,东师行动”活动,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能成为首批“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的践行者,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在此过程中,感触良多,在此分享点滴,与各位老师共勉。
若想上好这堂课,首先要深刻理解何谓“创造的教育”。我校刘益春校长于2016年,即我校建立七十周年,在“尊重的教育”基础上,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主要从教育者、学习者和环境这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通过“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环境如何营造”来诠释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即在自由平等的、和谐开放的、能够给予教育者和学习者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学习引导者,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树立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2017年教师节之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创造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部 “课堂革命”的主旨不谋而合,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通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要从具体的一门课中找到可同时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典型课堂。这需要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所教课程的深刻理解来认真甄选,因为并非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能同时体现三个方面的职能,“知识传授”是最容易体现的,而“能力培养”,尤其是“价值塑造”是较难体现的部分,而“价值塑造”恰恰是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首要目标,关系到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培养。
综合以上因素,在由魏民处长、郑长龙教授、曾宪录教授、巴雪青教授和李晓雪院长组成的强大指导团队的认真斟酌下,最终确定了示范课堂的授课内容,即“生命科学导论”第七章第一节的第二个问题“T细胞如何识别自我和非我”,因为第七章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本课堂内容在第七章中是所有后续内容的基础,涉及免疫系统不同于其它系统的关键是其“作战”的高度精准性,能够识别“自我”和“非我”,而且免疫细胞之间必须需要协同“作战”才能够完成一次完美的“战役”。本部分内容可以同时体现三个培养目标:首先是“价值塑造”,通过讲授免疫细胞之间的协同作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树立团队意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机体筛选T细胞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忠诚”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其次是“能力培养”,通过讲授一个合格T细胞所应具备的能力,让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测评体系能够筛选到合格的T细胞,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最后是“知识传授”,通过本课堂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T细胞能够识别“自我”和“非我”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意义,领略生命的奥妙。

“生命科学导论”课是理科大类平台课,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的知识,因此需要从他们所熟悉的知识讲起,逐渐延伸,过渡到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在激起大家兴趣的同时,吸引他们主动去思考。整个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首先由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处在病原微生物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我们还能安然无恙”引出免疫系统,阐述免疫系统强大的作战能力。
第二阶段:以抗体产生为例,阐述免疫系统“作战”的特点。免疫细胞是“团队协同作战”,“能够识别自我和非我”,从而引出T细胞在抗体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T细胞作为合格的“指挥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三阶段:寻根溯源,逆向探讨T细胞的“成长经历”。从合格的T细胞所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思考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时经历了怎样的筛选过程才最终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通过小组讨论,探究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筛选方法,最后通过教师总结,阐明T细胞在胸腺中是如何通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而最终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
第四阶段: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将思考进行延伸。通过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既然T细胞具有识别自我和非我的能力,为什么有些人还会罹患自身免疫病?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次示范课堂活动,的确能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上课状态的改变,每位同学都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主动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将最核心的理论知识推导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觉得像这样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出知识点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的效果要好得多,也足以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作为教师,在看到学生真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预期的结论,那种内心的愉悦感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本次课堂仅仅是一次小小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比如,如何将教师的引导做到恰如其分?如何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我相信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若干年后,我们的课堂革命必将带给我们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