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学成果奖项目展示|“本硕一体·全科·融通”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19-09-20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 网络编辑:王晓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些获奖项目是我校教师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创造性成果,是过去一段时间我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综合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东师新闻”特开设专栏对这些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以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助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成果完成人】

教育学部 吕立杰教授

教育学部 陈旭远教授

 教育学部 解 书副教授

教育学部 马云鹏教授

 教育学部 唐丽芳副教授

教育学部 于 伟教授

【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出新的全面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大力重视对教师的培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 ,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顶层设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充分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由“普及”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本硕一体 · 全科 ·融通”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 提出了“四性并茂”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从道德性、理论性、适应性、发展性四个方面探索了小学教师素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德师风高尚、理论素养宽厚、实践能力过硬、反思研究能力突出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

  2. 构建了“本硕统筹”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统筹构建了本科与硕士阶段各有侧重、功能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本科阶段强调高师德、宽基础、强实践、擅反思;硕士阶段重在培养高理论素养、厚实践研究能力。

  3. 开发了“全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中以必修课程确保全学科基础,以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专长选择。

  4. 实施了“高位融通”的教学体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体验交叉往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5. 形成了“互惠合作”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保障机制。建立了大学 (U)、地方教育局(A)与小学(S)的合作共同体,探索了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教师发展、学校改进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合作机制。

【研究与实践背景】

  教师质量是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在这个全球经济竞争的时代,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人才培养学历层次的提高,教师改善学生学业成就的认识与行动是保持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推进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的质量也就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育,关系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优先发展教育,更加尊师重教,首先要重视师范教育,而小学阶段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 因而小学教师的培养是基础中的基础。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 2014] 5号)》 ,明确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了推动整体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0个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实验探索,至今近一个实验周期。依托于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在原有 “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 综合型培养、精英式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深化改革,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本硕一体 ·全科 · 融通” 的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之处】

  “本硕一体 · 全科 · 融通”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1. 厘清了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规格

  率先探索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路径。以必修课程的形式凸显全科基础性,以选修模块课程满足职前教师专长与兴趣的选择性发展。并在师范生师德修养、 教育理论、 学科专业基础、 实践能力、 研究创新方面形成本硕两层次人才立体模型。

  2. 示范了理论、实践、学科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整体规划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学科课程的适度比例。创新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式,强调师范生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探索案例教学、合作教学、项目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配合,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体验的主题在时间上同步,互为资源,使连续的高品质实践反思成为贯穿理论课程的经线。

  3. 率先实践了体验-指导-反思相互构成的实践学习方式

  超越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师培养误区,在全国较早实现了本科硕士全学程设置实践课程;重视实践过程的理论指导,变师范生“在实践中锻炼”为“透过实践学习” ,精选实习指导教师,制定系统的指导计划,实践深度、指导的主题深度据各学习阶段不断递进加深;建立实习教师成长档案,个体反思、集体反思形成机制。使理论分析与价值思考成为串联实践体验的纬线。

  4. 创建了实践-研究-服务有机结合的长效育人机制

  本专业将人才培养与 “学校改进” 项目结合起来,形成UAS深度合作模式。在鞍山、青岛、厦门等地有百余所合作基地校,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合作研究小学教育相关问题;选择其中北京、杭州、深圳、 长春等地20所学校为实践基地校,为职前教师提供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实践;确立东北师大附小等学校为实验基地校,全程合作、实验创新,破解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难点问题。

【应用效果】

  本教学成果的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高。2006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千余人。其中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年年100% 。

  建设了高水平课程资源。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2014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单位,且排名全国第一。

  改革成果受到国家认可,提升为国家政策。社会影响广泛,为国内同行引领、示范。为国内同行培养访问学者;为国内外十余所大学培养交换学生。专业培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同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骨干师资甚至专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