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院邀请Professor Haralampos N. Miras莅临我校讲学指导

发布时间:2025-04-30 供稿单位:化学学院、科学技术处 撰稿:臧宏瑛 点击次数:

4月25日,格拉斯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Haralampos N. Miras应邀莅临我校化学学院,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多金属氧簇结构设计与合成”的学术报告。

Haralampos N. Miras,格拉斯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担任EPSRC 同行评审专家、Materials 编委、"Self-Assembly of Supramolecualr Coordination Compounds" 编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用于能源应用(H2 生产、水氧化、催化过程等)的金属氧化物/硫属化物基表面的研究和开发。致力于发现用于氧化催化的介孔多金属氧酸盐基复合材料的简单制备途径,了解具有模磁性的超分子配位化合物自组装的基本过程,以及研究它们的电子结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活性。与 Leroy Cronin 教授合作开发的协同研究链,涉及了对自组装复杂化学系统的基本理解、控制和设计。用新方法(连续流处理和微流体)来设计功能性分子器件,发现了中间反应物的结构,了解了多金属氧酸盐系统自组装过程中的潜在化学性质,并利用高分辨率 ESI-MS 技术提取关键机理信息。受邀为《化学通讯》的“Emerging Investigators 2016”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撰稿。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Int. Ed.、Adv. Mater.、Chem. Eur. J.、Chem. Commun.、CCS Chem.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Professor Haralampos N. Miras的报告聚焦于探索多金属氧簇(POMs)的结构设计与合成领域的发展,提出其核心科学挑战在于突破传统无机合成中“结构决定功能”的单向思维,建立“功能导向结构”的逆向设计范式。并且他提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应聚焦于热力学控制与动力学干预的协同机制,利用超分子模板的空间限域效应和电子中介作用,定向引导多金属前驱体在非平衡态下的可控组装,从而跨越传统“试错法”对复杂高阶结构的制备壁垒。此外,报告中还提出亟需构建跨尺度的构效关系解析框架,将原子级电子转移机制与介观尺度界面电荷传输行为相关联,最终实现催化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多目标协同优化,为能源转换与存储器件提供兼具分子精准性与宏观加工性的新一代功能基元。在报告过程中,师生们踊跃提问,围绕报告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与Professor Haralampos N. Miras共同探讨多酸化学的发展动态,深刻领会其在合成方面和应用领域的重大价值。

本次报告不仅加深了东北师范大学师生对多酸化学前沿领域的认识,对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还激发了大家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强烈兴趣,更深刻地领略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与挑战。


初审:黄宇彬

复审:李东生

终审:王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