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简介

发布时间:2025-09-19 供稿单位:社会科学处、教育学部 撰稿:王澍、魏丽娜 点击次数:

85C9F


获奖成果:

《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实施》

《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

东北师范大学 吕立杰著

教育学二等奖

一、篇章结构

科技推动社会变迁,知识总量激增,存量知识贬值速度加快,线性增长式的学习无法跟上知识增长的速度。人类的知识与日俱增,学校课程内容容量有限,怎样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基于当代学习理论,本文探讨大概念引领的课程设计问题。论文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概念课程设计“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为什么要提出大概念统领的课程内容设计思想;第二部分,主要厘清了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价值等功能属性,以及类型、分层等特征属性;第三部分,探讨了大概念课程设计在课堂教学落实中,应该有怎样的实践思路,怎样的实施要点。

二、主要内容

论文主要围绕“大概念课程设计”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观点:第一,学校中的课程要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知识结构,学会像专家一样思考。专家能看见对新手而言不是显而易见的模式、关系或差异,在不明显的信息中抽取出一层意义,学校中的课程就是要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知识结构。第二,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功能在于“提质增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大概念能为学生认知结构确立锚点,“系”住有关联的新知识,建立与经验之间的联系,闻一知十,迁移应用,获得看待世界的透镜。第三,大概念是一种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课程设计思想。它强调以学科重要、关键的结构为主线穿连课程内容要素,并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本质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迁移应用。第四,大概念有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思维与技能概念、学科本质概念等不同的类型、层级,其课程设计功能及育人价值各有不同。第五,大概念课程设计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实施。单元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载体、明确通过概念理解所要达成的素养目标、在教师的指点下自主探究、建构优化的知识体系等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元素。

三、观点和方法创新

本论文主要创新在于:一是明确提出以大概念课程设计回应课程现代化诉求,二是较早系统厘清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属性及功能,三是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的协同思考。本文章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是思想澄清,助推课程理论发展;二是思路引领,探索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的难点与关键点。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论文发表后,被《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科学》等多家CSSCI期刊论文引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教育文摘周报》全文转载。《教育研究》杂志出版英文版“The Frontier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选编了本论文,并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同时,本论文也具有政策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性,主要观点用于国家级课程改革解读与培训、指导教材编写、培训区域与学校教师、实验区推广。在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年会等多场会议和学术报告上汇报了本论文的核心观点。

初审:栾东阳

复审:王子刚

终审: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