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社会结构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刊发于《史学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作者系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赵轶峰教授。
文章首先界定社会结构,认为人类社会依赖组织结构维持有序性与存续,社会结构就是从组织方式来看的社会。从综合、动态、长时段的角度对特定社会的组织方式及其推演进行研究是社会结构研究的核心。文章进而指出,从动态和长时段角度考察明清社会结构,应优先考虑国家制度结构、社会关系结构、经济结构和地缘政治结构。国家是社会关系在公共权力层面的体现,是凝练起来的社会关系。相关研究应聚焦国家机关设置、重大事件、法规背后的精神,探析其原理。在把国家与社会做两元观的语境中可以界定出狭义社会结构,主要考察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构成,其次是看社会流动性。经济结构指一个社会维持其存续而建构起来的财富创造和流通体系,包括财产所有权体制,经济收益来源,分配、再分配、交换体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组织方式等。地缘政治结构是重大政治势力之间基于空间格局形成的相互关系。在现代以前,地缘政治结构不仅是外部关系,也是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明清社会结构推演的基本面貌。明清国家继承前代已成帝制体系,延续始终。在此框架内,皇权进一步强化。明代贵族成为寄生性人群;清代贵族则保持重要权势。明代皇权与官僚士大夫始终博弈;清代士大夫被驯服。明代宦官专权;清代宦官被遏制。明清时代,社会关系分层一方面因庶民流动性增强而趋于平面化,另一方面也由于主奴关系普遍而趋于深化。社会支配结构,从贵族—缙绅支配向贵族—缙绅—商人支配演变。商品货币经济活跃,赋税货币化,针对人身的赋税大幅度降低,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存在。抵于19世纪中期,中国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工商业上升为与农业接近的经济支柱,外贸总规模巨大,中华文明内聚运动达到了文明覆盖范围与国家行政管理范围接近重合的状态。前述特质,一起构成了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的结构性面貌。
此文凝练性地表述了相关的核心主张。编者按指出:“从动态、宏观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进行综合性考察,科学地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演变的规律,把握其内在的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性变革,从而透视历史中国与当下中国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及未来中国。”赵轶峰教授该文聚焦明清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提纲挈领且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轶峰教授依托我校明清史研究传统优势,长期致力于明清社会结构研究,其提出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论说,作为全国10个原创学术概念示例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