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简介

发布时间:2025-05-19 供稿单位:社会科学处、文学院 撰稿:王确 点击次数:

获奖成果:

《汉字的力量——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概念的跨际旅行》

《文学评论》,2020年第4期

东北师范大学 王确著

中国文学三等奖

一、篇章结构

以美学概念史的时间之轴,在跨际空间中追索“美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及其所生成的意义。论文有三个部分:一、从西周到中江兆民的“美学”汉字命名;二、在跨际交流中寻踪“美学”一词;三、“美学”在心理学译介中的文化张力。

二、主要内容

美学这一汉字命名是一个中国美学起源史事件,美学的发生与演变,于无声处地标示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历史走向。用一种文字来命名美学学科的过程,会体现着此种文字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积淀和命名主体的自我建构;美学的汉字命名主要是在中日之间的跨际交流和互动中展开的,在跨国际的交流史中定型的,它是中国美学起源的先声;涉及美学的汉籍在19世纪70年代便传到了日本,参与了日本早期的美学发生过程;美学的多种汉字命名或在事实联系中推动着中日现代美学史的发生,或在分置的空间关系中成为中日现代美学效果史的实际能量;日本知识界借助汉字来为美学命名之时,其推动力也许是来自于某种传统的惯性和实现现代知识本土化的需要,而中国在译介美学的过程中发挥汉字本身的潜力,意味着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守望并重建民族自尊,汉字文化所确认的民族身份恰是当时国人时代进取心的一种根基。

三、观点和方法创新性

1.以大量有效史料考证了学界一直以来尚未弄清楚的事实和真相,如美学概念的最早登场,汉籍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从而证明“美学”概念的命名和形成既不是日本独立完成的,也不是中国独立建构起来的,是在中日交流史中发生、演变和形成的。

2.文字和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最具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系统,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基础力量。“用一种文字来命名美学学科的过程,会体现着此种文字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积淀和命名主体的自我建构”,“日本知识界借助汉字来为美学命名之时,其推动力也许是来自于某种传统的惯性和实现现代知识本土化的需要,而中国在译介美学的过程中发挥汉字本身的潜力,意味着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守望并重建民族自尊,汉字文化所确认的民族身份恰是当时国人时代进取心的一种根基。”

3.日本锁国大门被武力打开比中国要晚十几年,但就美学学科体系的较全面了解中国要晚于日本近四十年。其主要原因是日本一开始就全盘西化,而中国人的文化定力,试图在守望传统的同时推进现代化。这说明,美学是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中日在对美学的态度和选择中体现着两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路径。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但本文的影响研究所体现的是双向互动影响研究的突出特点;以文献考据,追踪一手史料为论证基础,借助比较史论和文化哲学分析途径展开讨论,以理论的叙事化的写作方式完成全文。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论文发表后,《人大报刊资料·美学》(2020年第5期)首篇全文转载;被刊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南方文坛》等十几种刊物上的文章引用;作者应邀赴北京大学、扬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就此话题做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