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由校文科青年学者学术联合会、社会科学处、图书馆联合主办的“DeepSeek与科研范式转型”青年学者论坛在图书馆二楼智慧学习空间举行,来自我校相关学科的1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讨论交流。
研讨中,与会学者研讨了DeepSeek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科研范式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历史文化学院徐前进教授认为:在机器智能无限进步的时代,人类的安全地带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的想象力有必要再次开启,人类意识有必要再次进化,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重新塑造人类社会的阶层、工作与观念。所以,人工智能既是威胁,也是机会。数学与统计学院刘秉辉教授认为:AI好处显著,它如超大型免费百科,帮助学者在跨学科研究中快速获取知识;在论文阅读、代码编写、数据分析等方面,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还可用于论文润色与国际交流。但当AI成为社会基准工具,会加剧内卷。人们需以高质量创新与高效使用工具来增强不可替代性,谋得发展。历史文化学院郭子龙教授关注AI对科研的助力作用。他结合国内外论文发表经验,尤其是对西方古典学的观察,认为新技术提供了新契机。研究者应注重实践,推动基于完整信息的反思与应对策略,并以人文社科研究“历史转向”的趋势为例,表达了对文科整合与发展的审慎乐观。文学院赵强教授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与研究领域引发的争议,为我们直面当下审美和精神生活现实,重构文学艺术的定义、重建文艺批评与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重思学科的目的和价值关怀,提供了重要契机。外国语学院陈彦旭教授认为:DeepSeek对应的问题是deep fake,即在学术论文中的“深度造假行为”令人堪忧,目前造假者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处理AI生成的文本,逃过主流平台,如Turnitin与gptzero的检测。我们还要深入了解Scopus AI 等专业学术论文库对学术检索起到的提质增效作用。地理科学学院王昱副教授认为:AI智能模型虽提高了研究效率,但当前的这些变化只是人工智能向学科既有研究范式的融入,还远谈不上研究范式的改变。地理学科应在研究中不断拓宽适宜的应用场景,依托现有大模型建设更符合学科需求的接口样式,使其更广、更深地融入地理学。心理学院谢笑春副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变革的缩影。处于变革中的我们需要对新兴技术持开放态度,积极地接纳和使用。然而,人工智能现存的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失批判和审慎。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工作和生活。教育学部杨鑫副教授认为:AIGC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促进还是阻碍科学研究,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防范AIGC带来的学术不端风险,同时更要反思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追求是什么以及对人类的价值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更有利于我们在科研中理性使用AIGC。外国语学院党伟副教授认为:技术语言的核心以“逻辑真”为标准,倾向于消除“不正确”和“不真实”的成分,但这种删减也消除了生活本身固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变成一种“小于生活”的语言。文学语言恰恰通过保留和重视“经验真”触及生命的重大问题。文学研究与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应以互补方式丰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部刘静副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和哲学观念的变革,重新定义了人是什么,产生了新的人机关系,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伦理挑战。DeepSeek带来了伦理风险,我们应当设计和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师陈荑馨认为:DeepSeek开源的交互体系真正意义上展现了技术发展的普惠性与人类性。而随着AI的性能越高级,人与AI系统的交互越深入,研究者应将伦理考量充分纳入算法设计、模型开发与监管制度制定之中,警惕机器拟人化的技术创新中人的机器化、异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宋文卓认为:DeepSeek能显著提升科研效率,助力论文框架构建、语言润色与跨学科分析,但需警惕“幻觉”与术语适配问题。教学中它解析代码、生成智能教案,却带来学生能力评估困境。未来需将AI协作能力纳入科研素养训练,在技术红利与学术严谨间寻求平衡。
图书馆副馆长徐红彦、学习与学科支持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张静鹏,副研究馆员谢亚南,馆员吴昌洪介绍:图书馆将对信息获取渠道与学术研究范式的改变进行积极应变,加速推广AI研究工具和数据库智能检索服务,提升师生文献获取、知识挖掘效率及人工智能素养;深化学科服务,依不同学科属性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运用前沿数据分析技术,协助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助力学校教学科研,促进学术创新发展。
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数智赋能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启动“学科交叉工作年”计划,组织“数智时代新文科研究工作坊”和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教育部文科实验室负责人等一批战略学者来校交流研究范式与方法创新,编辑推送“多学科解读DeepSeek冲击波”“解码ChatGPT”“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新质生产力”等主题的《东师社科前沿信息汇编》,全方面推动文文、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助力我校文科创新团队和文科实验室培育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吉林记者站参与支持本次论坛。
校文科青年学者学术联合会、社会科学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