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礼貌话语体系构建”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5期,系我校外国语学院周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文明形态视域下的礼貌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礼貌与社会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一社会形态的“文明礼貌“诠释着文明蕴含礼貌、礼貌表征文明之道。当前中国已迈入一个新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如何构建礼貌话语体系来表征、传播乃至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新文明形态,成为当下语用学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西方经典语用学理论忽视了礼貌与文明的关系。在当前中国进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礼貌在表征和构建文明中的作用,对于中国礼貌话语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礼貌根植于中华文化,是由礼仪文化衍生而来的现代意义概念,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考察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文明形态下的礼貌话语特征及其伴随社会变革的变化,进而,从礼貌与友善、礼貌与和谐、礼貌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礼貌表征、传播和构建社会文明形态的实现路径,为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构建礼貌话语体系提供新思路。顺应新文明形态所弘扬的价值表征和传播的需求,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为基础建构礼貌话语体系,开辟了新文明形态语境下礼貌研究的新路径,从语言交际中的礼貌话语研究转向文明互鉴中表征和传播文化价值的礼貌话语研究,这不但具有重构国际语用学礼貌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争取中国礼貌研究话语权的意义。
新文明形态关照下的礼貌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受到学界关注,作者多次应邀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并围绕这一方向的问题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获省委领导批示。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作者及研究团队一直保持与国际研究前沿对话,就此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合作。
作者入选吉林省首批长白山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系外国语学院当代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学科方向PI团队负责人。该团队拥有多年的学术积淀与鲜明的研究特色,近些年在语用学研究领域成果突出。主要关注理论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语用学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起引领作用。团队热衷于国内外学术活动,与国外同领域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为推动我国语用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围绕这一主题,近年来有系列文章发表在《现代外语》、《外国语》、Pragmatics、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Language & Communication等国内外权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