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结构化:教育现代化的议题”发表在《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系我校教育学部吕立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形态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能够适应并应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不确定性。当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雪崩,科技进步推动社会高速发展。学校教育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借助知识学习来提升学生对不确定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以提升年轻一代的未来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难点问题。应对时代变迁的办法不是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线性叠加”内容,而是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知识结构”;各学科以基本的、代表性的、能生长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观念组织课程内容,基本概念或观念在学习的范畴中是关联的,在学段间是递进进阶的;利用“学科大概念”教学推进学生深度理解,为学生建立看待世界的“透镜”与“锚点”。在课程设计结构化的同时,探索与之对应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以深度理解大概念,使学生能够闻一知十,籍此促进学习迁移并培养创造力。
论文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针对该领域问题,作者及研究团队一直保持与国际研究前沿对话。2023年主办“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知识、课程与课堂”国际课程改革研讨会,与美国、英国、OECD教育组织官员等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课程内容结构化等问题。作者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大会主题报告该方向研究成果;应多所大学邀请做该方向学术报告。
作者系我校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学科方向PI团队负责人。该团队拥有多年的学术积淀与鲜明的研究特色,近些年研究成果突出。团队成员主持4项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项;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多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团队也一直深度参与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研制;长期深入中小校,指导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
初审:王澍
复审:宋强
终审:王子刚